1. 首页 > 星座大全 > 文章页面

青岛哪有算卦准的地方?青岛哪里有算得很准的算命先生(青岛哪个算命看事的准)

邛崃有算命算得准的吗 哪里算命准

本文目录

青岛哪里有算得很准的算命先生结婚各地方的习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能给我讲讲你故事吗

青岛哪里有算得很准的算命先生?

易经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毋庸置疑的。大家都应该以科学的眼光,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易经,既不能因为某些没水平的预测师打着周易,算命的旗号骗财骗色就一味的以为周易算命就是迷信,也不能因为某些博通五术,精通命理的预测师算的准就愚昧的相信算命就是神仙。毕竟易经也只是一门学科,一门技术,预测师掌握的易经知识直影响到预测的准确性。

周村哪里有算卦准的人 淄博哪里有算命比较准的大师

所谓命,就是生命,就是一个人生下来,这一生要做什么,是当农民呢,还是做官,或是商人……这就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名牌汽车,或者是自行车一样,是注定的。而运就是人出生后在地球上所经历过的各个时间段,运又分大运、小运,大运十年一换,五年一天干,五年一地支,小运一年一换、流年则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每一年。命运合在一起就像是一辆车行驶在路上一样,所经过的路就是大运,路是平坦的,就顺,崎岖不平的就曲折坎坷。

有人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也有人说命运是注定的,是改变不了的,这两种观点只能说是各对一半,如果命运真的是能靠自己把握的,试问天下间只要是正常的人,有谁不想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富贵显达,光宗耀祖,光耀门楣。有人会说,既然是命中注定,那如果不去工作,不去赚钱,钱能从天上掉来吗,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孙悟空,都在五行之中,每个人出生后,八字已定,其一生的大运也就注定,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很大的磁场,每个人八字的金木水火土与一生的大运也都将受到地球磁场的支配,很多人应该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行到好运的时候,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拼搏,去努力,遇到的都是自己的贵人,都是对自己帮助很大的人,由于运气行的好,跟命里阴阳五行平衡了,顺了,和谐了,睡觉都能睡得特别香,当大运行得不好,整个人也就会变得很颓废,缺少努力赚钱的动力,遇到的都是小人,处处跟自己作对,要婚姻没婚姻,要事业没事业,经常失眠。北宋宰相吕蒙正所著时运赋更能说明这一切,万般皆是命,算来不由人,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孔子论语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孔子是几千年来后人一直供奉的孔圣人,儒家得道圣人,他年轻时期周游列国时不知命,空有满腹经纶而报国无门,到古稀之年才感叹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可见只有深刻认识命运才能更好的把握命运,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扣除孩童的懵懂学习时间,扣除老年的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奋斗拼搏的时间算起来就只有短短二十几年,再扣除吃饭睡觉休闲娱乐的时间,真正奋斗拼搏的黄金时间也就十几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只有深刻认识命运,才能更加明确的知道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才能在运气不理想的时期养精蓄锐,养尊处优,蓄势待发,把失败降到最低,在运气最佳的时期大展身手,勇往直前,果断出击,把成功推向最高。

命运到底是注定还是能改变,打个比方,比如一只鸡,从蛋壳出生后可以通过后天的精心饲养,使它成长得更好,更大,更强壮,但是鸡始终是鸡,再怎么努力饲养也不可能养成鸭或变成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改变去实现属于自己命中注定的最大的成功,但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做将军,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当皇帝,命运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很多的现实故事,有的人命理格局高的,有官命,但运气行的不好,所以官做的很不顺,处处有人给他穿小鞋,遭人算计,仕途坎坷,运气行得好的,左右逢源,贵人相助,则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而有些人命理格局低,则是农民,运气行得差的,则诸事不顺,百事无成,穷困潦倒,多灾多难。运气行得好的,生活很幸福,种地风调雨顺,打工年年有余。易经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魁宝文化,大家都应该以科学的眼光,站在科学的角度看待易经算命,易经算命不是为了简单的了解自身的命运,而是应该在知道命运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去做到如何趋吉避凶,破祸成福。比如某人八字金旺木衰,以木为财,最宜行东方木运,最适合从事五行属木的行业,事业方位上也最适合在自己出生地为准的东方城市发展,所谓财在东方人往西,走错方向失良机,如果这个人不懂周易的,又往出生地的西方发展,行业又没选择对,加上大运不好的那不是破财疾病就是招灾,就算大运很好的,本来应该一年赚1千万的,可能只赚了5百万,方位差一线,富贵不相见,可见算命的境界不在于算得准,而是应该在算得准的基础上如何做到改变命运,趋吉避凶,少走弯路,以尽快求得属于自己命中的最大富贵,快速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彼岸。

以下为各地婚俗,随时代不同,稍有不同,具体如下:

上海:定亲———排定“八字”,准备彩礼

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颠轿

纳彩———金芽玉尘,早生贵子

迎妆———送“子孙桶”,忌讳送钟

拜堂———吉时成亲;吃暖房———宾客敬酒

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门———三天后回娘家

北京: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

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过礼",但这只是"小定礼",婚期前一个月,得送"大定礼",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

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催妆"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催妆"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

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

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贵州侗族: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天津婚俗

天津的婚俗在外地人看来是颇觉热闹有趣的。新婚之家大门两旁的红双喜字,嫁女之家贴的单喜字,向人们宣告了新婚的喜讯。这红纸金色喜字把婚事的红火喜庆气氛,把人们的欢乐心态都浓缩其中。

然而解放前,在红喜字贴出之前和结婚之日,却有着繁琐讲究的婚姻礼俗过程。那时天津民间的婚姻俗基本遵循着古代六礼程序。先是媒人说合,然后下聘礼定亲,最后择吉日接。也有少部分人家实行新的文明结婚方式。

那时富裕人家办婚事,最爱铺张奢华,追求体面热闹。男家下聘礼时,有的女家还请吹鼓手吹起唢呐接,亮礼给亲友看,吃一顿喜面。下聘之后,如果男家礼聘重,女家也要准备很重的嫁妆。嫁妆多得有48台。最少的嫁妆也必有一个喜桶一对灯台。临到嫁娶之前3天,女家要在院子里吹起唢呐亮嫁妆。男家也要在院子里吹起唢呐亮轿。晚上要让童男童女围着花轿边转边唱喜歌,叫童子转轿,引来观者满巷。

迎亲结婚之日当然是最热闹的时候。男家的花轿在旗罗伞扇仪仗和吹鼓手的陪同下,抬到女家门口打催妆。头蒙红盖头、上下里外一身红的新娘坐进花轿,怀抱一只装着枣、栗子的大瓶子,被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迎到男家。花轿后面跟着的送亲人中还有一个夹着凉席、抱着公鸡的童男和一个抱着大瓶的童女,据说抱鸡意在拍鸡使鸣以避邪,凉放到新房窗台表喜泰吉祥。两只瓶寓双双平安之意。黄昏时,花轿停男家门口,男家大门关闭,以为避邪气,新娘喊妈妈开门,实际也是改口称妈的仪式,这时门才开。一对新人拜堂行礼之后,各抱包着贴金红纸的金砖一块,并肩坐帐,交换金砖,放进斗里。然后新郎用秤杆挑开新娘的盖头,一对新人正式见面,算是明媒正娶,再就是闹洞房、分大小等细节。在亲、拜堂等仪过程中,司仪、伴娘的喜娘要求是夫妻子女俱全的全可人。全可人在每个仪式细节中念这祝福的喜歌。

婚礼后的第四天,还有四回礼仪。新娘带新郎回娘家。旧时四回时,新娘要带回贞节红(处女红)布,当众交给亲娘摆到祖宗供桌前,这是特殊的习俗。

解放前,天津由于受九国租界地外来的习俗的影响,已有一部分人家采用新的文明结婚方式。介绍人把男女青年及双方父母带到戏院看戏,双方借机对面相亲。然后按旧例下聘礼订婚。迎亲不用花轿用轿车。新娘不是旧式打扮,而是头戴白纱,身穿拖地白群,由童男童女拖纱,在教堂或礼堂举行结婚典礼。

解放以后,天津婚俗就大大简化了。不查八字,不做花轿,不吹吹打打,中叩拜天地,不验贞节红。男经人介绍在公园或电影院见面,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了解,男方给女方某种礼物订亲。双方商定备住房、家具、衣物,办好结婚登记手续,选个双日,贴出喜字,就迎亲结婚。近几年来,天津的婚礼习俗仍然是简化的趋势,男女双方量力而行。

云南彝族--奇俗婚宴跳跳菜

云南大山里的彝族,有一种被称为"跳跳菜"的婚宴.这种喜宴上菜的过程仿佛是高难度的杂技和舞蹈。为首的大师傅率众师兄弟,双手拱揖,面对宾客亮相,先拜天地"三界"神仙,次拜列祖列宗"三明"先祖,再拜吹唢呐的诸乐师,向他们深鞠一躬,希望配合默契,上菜成功。

然后是鲜明、嘹亮的唢呐齐鸣,大师傅们次第从厨房鱼贯而出,臂搭肩顶,头顶置案,表演着哑剧,幽默而滑稽,一前一后,一张一合,互为配合步姿,一步步地进入宴席。动作要轻松、优美、流畅、连贯,落菜时先放哪碗,后放哪碗,全有固定程序。此时,大家紧张,兴奋的心弦刚一松弛,后边又接上来第二对、第三对……。险哪!多达一二十个盛满了菜肴的碗,放在一双手臂上还兼跳着舞步,弄着怪相,别小看托盘,分量可不轻,非一个壮汉绝托不起来,稍有不慎,扣地一盘,那可要在众人面前丢脸,这真是顶尖民间大师级的表演赛。最精彩一幕是用10根手指,每指顶一碗菜,叫"空手叠塔跳",上菜时,双手两肘要有各种动作,前伸,侧展,左拐右扭,双脚踢踏节拍,在乐曲中跳着舞上场,此时,宴乐达到高潮,两位搭档忽前,忽后,忽左,忽右保驾护航,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盯着看,但却没有一滴油汁溅下……更奇的是"口功送菜",口中衔两柄铜勺,内中各置一大碗菜,口功、臂功、腕功、指功齐用,绝不亚于杂技分毫。宴桌上每一碗菜都是全棋中一粒"子",各有定位。一招一式,一起一落,皆自成韵。

僳僳族有趣的婚礼

婚礼,在不同的民族中,各有特色。云南腾冲僳僳族的婚礼分“送亲”、“婚礼”两部分举行。

送亲

随着数支火药铜炮枪齐鸣,新娘由自己的姐妹兄弟、叔伯婶娘等直系亲属二十四人组成的“高亲”队伍陪伴着,在一位穿着打扮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女朋友伴随下,向男家出发。一路上,人马浩浩荡荡,铜炮枪遇水鸣几次,过桥放几枪,充满热闹的气氛。将到新郎家,迎新的第一批人马,送上水酒,大家喝上几口又继续进发。随后第二批迎亲队伍又到来,送来了晌午饮食,“高亲”队伍吃喝之后,又风尘扑扑,赶到新郎家。

婚礼

随着阵阵鞭炮声,热闹非凡的婚礼正式开始。新郎、新娘在主婚人——“总管”的指挥下,双双向祖宗行礼,然后共同吃两碗饭、两碗肉、两碗酒,再与亲属:“高亲”共进晚宴。宴席以吃肉(“高亲”特别受优待,一人一斤)喝酒为主。凡是参加婚礼的客人,要喝三碗酒。酒足饭饱后,婚礼便进入高潮。除新朗新娘外,在“梆梆头”的领唱下,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幼,或者在堂屋里围绕着火塘,手拉着手,载歌载舞,跳起“梆梆舞”。

“梆梆舞”主要由“梆梆头”领唱(梆梆头一般五、六个。少者二、三,多者十几个,由长者或本寨有声望、懂舞的人充当)。领唱者一般只唱两句,每句七个字,男女老少合唱。群舞者重复“梆梆头”领唱的词。结尾句,群舞者可唱高八度。歌词内容大都是新郎、新娘成长的过程以及他们的优点和一些庆喜的词句。

对客人的招待,根据主人的财力而定,有一天招待三餐酒饭的,也有招待四次的。第二天晚上继续跳“梆梆舞”。第三天亲朋吃了早饭,纷纷告辞。到此,欢乐的婚礼才告结束。

青岛婚礼习俗

青岛的旧风俗礼仪很多,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繁琐的风俗礼仪也已被革去,下面是笔者对目前的青岛婚俗的略记,共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新娘出门不得回头招手

新娘出门不要哭泣,一方面会不吉利,另一方面是破坏新娘妆面,

下车时,新郎和新娘要从车的同一侧下,不要分开下,否则不吉利

有身孕这不宜参加婚礼

在新娘家吃水饺时,碗内要留双数。

青岛地区的婚姻风俗?与山东省其他地区大体相同。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要经过说媒、相亲、订婚、送日子、娶亲等多道手续。

说媒

也叫保媒”,由媒人为男女两家介绍,缔结婚姻关系。媒人可以是亲友、熟人,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他们按照门当户对、年龄般配、家境相当等基本条件,往返男女双方家中说合,一般是对男方要求条件要高一些。若双方有意,则由男方向大家提亲。向女家提亲的人越多,女家越感到荣耀,即所谓“一家女百家求”。如女方向男家提亲,则会被讥讽为“闺女嫁不出门了”。旧时,若双方满意,两家男女要互挽年庚帖子,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各写在上面,字数还必须是双数。请算命先生“合婚”,推算双方属相和生辰八字是“相生”还是“相克”,如不相克,才可商议结亲的事。

相亲

旧时,新婚夫妻在侗房揭盖头时方能见面。为了防止受媒人欺瞒,女方父母只能暗地里打听,了解男方的相貌、年龄与媒人说的是否相符,同时还要打听男方的为人和家庭境况。如今相亲己成为公开的必不可少的程序。

温州婚礼习俗

讨欢彩

结婚求吉利,讨好兆,称红喜事,庚贴用红纸,礼品中必有红喜蛋,蛋呈圆形,谐为“状元”,并与红枣(早)、花生(生)、桂(贵)、莲子(子);合成“早生贵子状元郎”彩话。婚后,将此蛋果连同喜糖分送亲邻。嫁妆、重盛、门窗均贴上红双喜或吉祥图案剪纸。

请庚帜

旧时,媒婆奔走于男女网家之间说合,并代男方往公家请庚帖(生辰八字)。男家将庚帖置于灶神香炉前,三日后卜吉合婚。七日内家中平安无事,由媒人将男庚贴送至女家,亦经卜吉,合则议聘,不会将庚帖退回。

定亲

旧时定亲分“小定”和“大定”。定亲前议定聘金,聘金多寡决定嫁妆丰薄。“小定”聘物多为金戒指一对,及糕饼、鱼肉等礼品;女方回送江西瓷碗一筒十只,以“碗”谐“稳”,含“百年好合”意,另有红枣、花生等、“大定”为正式定亲,主要送聘金和龙凤婚书、女方收起男婚书,另一份填写后装入原帖盒,交媒人送回男方。“

大定”与“送日”常并合进行。即男方同时将迎娶日期告知女方。

嫁娶

嫁前一日,女家设宴待客。择吉辰在中堂为新娘绞去面毛,谓“开额”,母亲为女儿加笄,谓“上头”、婚娶日,男方先迎取嫁妆。而后迎亲队伍启行、女家母女、姐妹、姑嫂哭别、内容通常为:留恋父母,劝勉女儿或诉说怨苦,各地均有《哭嫁歌》流传。

花轿至男家,由傧相念赞,按赞诗内容举行拜堂仪式。新娘由两个“利市人”用贴有红双喜的新米筛遮护,跨过火盆至中堂,与新郎同拜天地,众撒以红绿米,红花生。礼成,入洞房,吃“和同饭”,饮“交杯酒”。毕,中堂开筵、第一桌左上首,谓之“头位”,例由岳父或舅父坐。

闹调房

谚云“七日洞房无大小”,结婚之日闹房尤烈。亲友至,新娘敬烟奉茶。客人瓷意调弄新娘,出难题,索礼物,常发生羞辱新娘新郎、主客各不欢悦情事。建国后,闹洞房较往昔文明,若遇客人有越轨言行,陪人或长辈出面调解。近年此俗已趋淡化。

部分地区有唱歌祝贺习俗,如“三字竖起本是川,百年夫妻好姻缘;夫妻双双成好合福禄寿禧共周全”。

坐筵

即婆媳交家仪式,婚后三日举行。中堂设筵,上为朝天主位,下为关封位,旁设女宾席。吹班乐作,新娘立主位,婆立关封位,女宾人座、乐曲声中,婆媳互换位置,新娘以主人身份向宾客行见面礼。

文明结婚

“五四”运动后,部分人结婚仪式仿效西万国家,请地万名流为证婚人,主持婚礼,双方家长称主婚人。婚礼开始,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穿白色礼服,在乐声中并肩进场。证婚人、主婚人及新郎、新娘俱在婚书上盖章,婚者互换戒指、互相鞠躬致意,继而证婚人、主婚人与新致词。

解放后,婚札更简朴。干部结婚只摆茶点。70年代,婚俗趋繁。订婚时男方要送金饰,女方回赠衣、鞋。双方分喜糖给亲友。结婚时,女方多数带缝纫机、自行车等“四大件”。至80年代,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攀比之风严重,聘礼高者,金饰达500克、聘金万元以上,女方回以高档西服、摩托车等;结婚时,女方还带彩电、电冰

箱、立体双频道收录机等“新五大件”。

闽台婚俗-茶礼

在我国,茶与婚姻有着密切联系,早在明朝时就有“订亲茶”的记载。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与茶有关的婚俗,最有趣的当推闽南和台湾。

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

在旧社会,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到女家“送定”(定亲)时,由待嫁女端甜茶(闽台民间叫“金枣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

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为回礼。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

在闽南、台湾,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

《我躲灯的故事》

我的原籍是孟子故里邹城市,老家城西南双村镇(现唐村镇)。因自幼体弱多病,父母重聘算命先生,为我讨得破解方法:一是躲灯,满九岁前不得看到自己家的元宵花灯。二是避神,满九岁前不得看到神像。任有一条没做到,必须认石婆婆为干娘方能破解,否则性命难保。所以,我小时候渡元宵节,不是在亲戚家就是在旅店里。尽管我异常喜爱花灯,可是,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自家的元宵花灯。

一九五六年我七岁,已能背着父母偷偷到临村的学校里玩耍。父亲每天赶集做手艺,我也能偷偷跑到集上找到父亲。那年的元宵节,父母惟恐我偷偷跑回家,看到自家的花灯而误犯了神灵,让兄长把我送到县城的亲戚家躲灯。

那天,天明前母亲就为我们出行做好了姜汤饭菜。饭后天已渐亮,我们起身步行进城。天气还很冷,我们一路急行,没有玩耍,9点钟就进了西城门。过去听人讲,县政府距西城门很近,进了城门就是闹区。城里正月十五的龙灯会极其热闹,常常有幸看到几条火龙同台比舞,比乡下的龙灯好看多了。我早就梦想进城看看火龙如何比舞,今天机会终于来临,一定能够梦想成真。因此,一直兴高采烈,行程十八里不知疲倦。其实,我们走的路,继承了古时的驿道,已经成为公路。过了五里迎,路上就渐渐热闹起来。到了三里迎,道边已是商铺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进了城门,街面更宽,铺面更多、商行更大、行人更密,繁华昌盛,热闹非凡。南来的、北往的、东去的、西返的接连不断。挑担的、背篓的、推车的、骑驴的风貌不俗。处处人山人海,遍地熙熙攘攘。兄长怕我走失,一直拉着我的手在人群中穿行。不一会,我们从人缝中挤进一个店铺,原来这就是姨妈家在西门里租赁的铺面。姨妈看见了我们,把我们接送到后院。领我们拜见了老掌柜、姨夫、大伯、大妈和姨表兄。随后,哥哥随姨妈回铺面叙谈,我一溜烟儿跑回院子。

我在大院好奇地四处打量。呵!城里人家真阔气!所有的房子都铮明瓦亮豪华排场。家家新春对联依然鲜艳如初,美观大方。户户门前灯笼高悬,款式各异,品种繁多,绚丽多彩。有纱灯、裙灯、宫灯、鱼灯、八仙灯、荷花灯、走马灯、三羊开泰灯、金鸡报晓灯……节日气氛不同凡响。左边两个小炼铁炉,其中一个炉火正旺,表兄正垂头丧气地拉着风箱。大伯在一旁冲着表兄指手划脚,不时将一根大铁钩小心地插进炉膛,好像钩住什么谨慎提拉,大概是传说中的“看火色”吧。这时,火舌顺着炉钩喷出,明亮的火花带着爆裂声漫天飞扬。幸好铁钩特别长,只有少量的火花溅到大伯身上。不一会令表兄停下鼓风,把耀眼的铁水往模具里倒。顿时钢花急喷而出,火光闪闪、光彩夺目、噗噗作响,比燃放烟花时的景像更加精彩、更加振奋人心……右边一个宴席大棚,里面十张八仙桌摆放的整整齐齐、规规矩矩、大大方方。跑堂正将茶具、酒具、餐具摆上桌,好像准备开席。旁边厨房里,厨师们有切、有片、有烹、有饪,个个神色傲慢、动作敏捷忙得热火朝天。后边是个客厅,老掌柜接见客人忙个不停。厅上厅下院里院外都是客人,进进出出来来往往。院子里有四位客人口音奇怪,像传说中深山找宝的“南蛮子”一样,我使劲儿地听也听不懂他们在交谈什么,越是不懂越好奇,愣在那里呆若木鸡。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邹城的龙灯会,正月十六至十八是邹城的钢山庙会,当地人观龙灯赶庙会称为“走北岭”。北岭,是指城北区内的“钢山”和“铁山”,当地的佛教、道教寺院庙宇分别坐落在这两个山岭上。常听长辈们讲:钢山进香除百病,铁山进香免灾情,农家上香五谷旺,商家上香就发财......所以,走北岭的人中香客特别多。哪天,亲戚们走北岭来姨妈家落脚的不少,姨妈热情好客,备了个家庭宴会招待大家。但院子里的大席与家庭宴会无关。

原来,老掌柜(表兄的爷爷)是邹、腾、峄县小炉匠行的行首。每年一度的庙会时节,来至江南的金刚钻商人和全国各地的小炉匠、珠宝匠、玻璃匠,都汇聚到行里,举行三天的金刚钻交易。那些大席,是行里为客商准备的。由于这些客商从正月十五开始向行里汇集,行里的宴席需要连开四天,据说,已经成为百年之久的惯例。行里行外的客人,一直借此机会做买卖、交朋友、谈生意。

9点半左右,大伯已给表兄放了假。我跟着两位兄长到最繁华的县府大街观龙灯。表兄告诉我们,次日就是钢山庙会,爷爷、大伯准许他陪我们一起看龙灯、登斜塔、走北岭进香。他还说,在铁山的“道之处”石壁上磨过的铜钱叫做“北岭钱”,谁家拥有北岭钱,谁家荣华富贵。所以咱们也要爬到顶峰,看看“道之处”,磨几个“北岭钱”。虽然次日才是庙会,可今天元宵节龙灯会也不同寻常,从早到晚都能断断续续看到龙灯表演。我紧跟着他俩,边走、边听、边看,不久进了府门外大街。越是靠近府门广场,越发热闹非凡。看去,不大的广场上三条龙灯各占据一个道口,好像正准备入场。广场边缘的观者已经密密麻麻,街道挤的水泄不通。小孩看戏显得的困难,纷纷拨开人缝向前硬钻。我们侥幸找到了一个稍高的平台,不远不近,整好能够纵观全场。

舞龙起舞了,礼炮开道,鼓乐宣天。高跷、旱船、秧歌、木偶、黑驴儿紧随其后。巨大的火龙灯不是腾空摇摆,就是溜地滚翻。一会儿出水戏珠,一会儿龙盘高山。果然如同评书里说过的一样:“东边喇叭西边号,左面管子右面笙”。场面如同疾风暴雨,锣鼓宣天礼炮齐鸣。阵阵鼓乐惊心动魄,串串礼炮震耳欲聋。舞场洪流滚滚,观众热血沸腾。龙腾一潮高一潮,欢声一浪高一浪,是如此的和谐,是如此的吉祥。舞手们不愧为山东大汉,人人像武士个个称英豪,虽说春风似剪,舞手门却是汗流浃背。舞出了邹城人民的水平,舞出了邹城人民的精神,舞出了邹城人民的幸福,舞出了邹城人民的希望。看:无论是舞者、观者、演者、奏者、唱者、听者,还是凑热闹者,辩门道者、学技艺者,无不情怀荡漾,共聚成浩浩荡荡的欢乐海洋。共同欢庆新中国的第八个元宵佳节、共同歌颂邹城人民的和谐、共同歌颂邹城人民的幸福。据说,晚上的龙灯汇演,是在点燃龙灯中的蜡烛下进行,那时的场面和效果更加精彩、更加迷人。

随着龙灯会结束,人群渐渐疏散,街道有所疏通。我们顺从洪洪人流,沿着府前大街继续逛景。除了沿途欣赏千姿百态的楼阁、牌坊、公馆、商铺、字号和五花八门的商品外,层出不穷的新玩意儿让我大开眼界。如:拉洋片的、吹糖人儿的、套圈圈的、抖空竹的、卖狗皮膏的、吹琉璃嘣嘣的举不胜举。打拳的、卖艺的、说书的、唱戏的、耍猴的、变戏法的数不胜数。满街都是玩具摊、果子店、杂货铺、插花棚、银匠楼不知看哪个好。还有卖泥人的、转把式的、抓彩的、刻猴的、蘸糖稀的也都进了城。连馍馍车子、烧饼筐子、地瓜蒌子、香袋挑子、糖球杆子、烟卷盘子、货郎担子、狗肉盒子、皮影箱子也进城枪地盘凑热闹。更有趣儿的是,他们招引生意的方式都很滑稽,十分吸引人的注意力。敲梆子的、打铴锣的、摇货郎鼓的、晃铃铛的、吹的、拉的、弹的、唱的都有,五花八门有声有色。但是,卖冰糖、麻板、糖球、烟卷的显然逊色多了。他们什么唤头也不用,干脆扯着喉咙阴风阳气地叫卖,南腔北调、千姿百态……我们正兴致勃勃尽情观看,表兄提示午餐,于是急忙回返。急行中举目眺望,真是满城繁荣景象,处处富丽唐煌。低头思想,怪不得父母再三鼓励哥哥姐姐努力学习,或许父母从来就没有放弃再返城做生意的希望。

回到姨妈家,姨妈正安排亲戚们坐席。这个筵席颇具特色,大盘饭菜都是姨妈自己亲手做成,亲戚们从乡下带来的众多土特品也装小盘摆上席桌,饭菜品种和数量极其丰盛。就座的客人,有老有少、有贵有贫、有工有商、有雅有俗。我与这些亲戚格外陌生,姨妈指点我逐一相识,并一一向他们问好请安。真是不愧为礼仪之乡,席上席下主人客人一团和气。或用酒、或用茶、或用餐、或言语,始终礼仪不止,互尊互敬,心心相印,自爱亲朋。席前席后畅所欲言雅俗共赏。客人们纷纷感谢姨妈的热情厚意,姨妈谦虚地说,都是亲戚不必客气。

后来才知,姨妈家所住的那个大院,是邹城“皮匠行”所在地,也是当地的回民区。那些作坊、店铺的业主多为回民。据悉,大院住着回汉两族历悠久,向来和睦相处同济与共,早已传为佳音。院首坐落着回民祠堂,每年的回民斋节,来这个大院的人更多,比元宵节更热闹,更繁忙。院内有60余间房子归皮匠行所有,其中近40余间属皮匠行商人的作坊和铺面。小炉匠行是一个穷行,只有16间房子,铺面作坊库房占大半,主要生意是铸造和经营明犁、犁铧、耧铧、耘铧。次要生意是修接犁铧、修补铁锅、维修水车、农具。生意小买卖少,房子紧张。所以,只有老掌柜、大伯、姨夫、表哥常住作坊。

晚饭后,兄长们把我丢给姨妈,他们到远处看火龙灯汇演去了。姨妈抽出短暂的时间,带我到西门口看花灯。我们的大院,各家门前的大红灯笼都已点亮,映得满院光辉,灿烂辉煌。出了大院,满街都是提灯笼、放烟花的小朋友,这里一群,那里一片。与我同龄小朋友十分的多,大些的小朋友自行成群结队。小些的小朋友多由家人陪伴。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衣着整洁、美丽健康,一个个圆润的脸袋,在花灯的照耀下格外漂亮。富家子女打豪华灯笼,华贵的新装锦绣闪亮。贫家小朋友天生丽质,嫣红的脸袋好像出升的太阳,一个个活泼可爱,一个个心情欢畅。纸制花灯较多,色彩鲜艳,精致亮丽,花团锦族,美不胜美。眺望西门里马路两侧,大红灯笼密集高悬,一排挨一排,一串接一串。随地势起伏,起起落落,层层叠叠,构成两条金色火龙,以远而近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烟花冉冉升起,光辉普天盖地,耀的街景金壁辉煌。鞭炮隆隆,声声入耳,回回荡荡,

此起彼俯。火龙灯边表演边行进,一队接一队,一场连一场,渲渲染染,浩浩荡荡。展示着龙的气概,渲染着龙的精神。龙灯到来无不欢声雷动,舞龙远去总是余韵不息。小朋友们如同花枝招展,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高举花灯歌颂伟大祖国,点燃焰花赞美礼仪之乡。多么令人珍惜的时光,多么令人迷恋的景象,可是,因姨妈甚忙,我门不能更多地观赏。

早听传说,城里人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乡下娃哪能不向往。可是,进城来只看见马路两边的路灯,不知道家庭的电灯是什么样,更不了解电话啥样。姨妈家道是有一架留声机,平时放在铺面的柜台上“唱洋戏”招揽生意,除外再也没有什么洋玩意儿。观灯回来一进大院,客厅立刻牵住我的目光。一道道强烈的白炽光柱,透过门窗射出,光照之处白昼般的明亮。我询问姨妈,这是不是电灯,姨妈风趣地告诉我:哈!乡巴姥,没见过吧!这不是电灯,这是煤气灯!咱们家只是在铺面里装了电灯,一会儿就能看到了。我对煤气灯感到更好奇,怎么煤气灯比街上的路灯还亮?父亲道是经常使用噶石(电石)灯,看样子,煤气灯比噶石灯亮,噶石灯比路灯亮。想走过去从门缝里看个究竟,刚迈出两步,被姨妈一手拉回。姨妈告诉我,爷爷那里有客人,务切不能打扰他。我顺从姨妈回到家里。

那时,姨夫、大伯、大妈正悠闲地听留声机唱戏、饮茶、聊天。进屋后,还未等我张口向他们请安,就被大妈一手揽过去,令我依偎在他的怀里,问长问短。一会儿让我喝茶,一会儿让我吃糖,还不时地塞给我点心和水果。由于父母向来注重对我们兄弟姐妹礼仪教育,我感到依偎在长辈怀里不够雅观。于是,说了声给大妈甄茶,巧妙地离开大妈。这也难怪,据说大妈已近50岁了,还没有生养孩子。所以,不管她见到谁家的小孩儿,都是极其亲切、格外爱护。接着,我按照规矩,右手端茶壶,左手抚壶盖,一一给大泊、大妈、姨夫、姨妈甄茶,最后,甄自己的茶差衷。转动茶壶,让壶咀斜对“席口”,漫漫地放下,提议长辈用茶,自己退后坐下。也许是自己的举止过分规矩和恭敬了吧,我注意到,大家都停下讲话盯着我。只有姨妈例外,她正与大妈俯耳细语,不知在说些什么。片刻气氛改变,都乐呵呵地用茶。当然自己也十分欣慰和快乐。姨夫冲着姨妈说话:看明白了吧,大家主儿的后代是不一样,看来这家伙将来一定有出息。不知怎么了,话题转到姨表兄身上。真是无巧不成书,说曹操曹操到,姨表兄和兄长兴致勃勃凯旋而至。

他们给我买的一些玩具,一进屋就全抖擞出来,放在桌上,大家开始摆弄那些玩具:有手推的“王八打鼓”;有会走步的“皮老鼠”;有空竹、翻花、琉璃嘣嘣;有一个带表链的指南针,戴在腕上如同手表一模一样;还有一个“洋火枪”(火柴枪),每打响一次消耗一根火柴。我枪着试玩,笨手笨脚,不时逗的大家哈哈大笑。由于“洋火枪”射出的火柴秆有危险性,被姨妈当场没收,还教训了两位大哥哥几句。姨妈生怕我不愿意,变着法儿的哄我。其实,我完全理解姨妈的好意,我的一切回应,姨妈都十分高兴。

姨夫是抗美援朝二等甲残荣福退伍军人,在抗美援朝鲜战场上负伤,并荣立二等丙战功。退伍后回到家乡重操旧业,与其父(老掌柜,我称他为爷爷)一起经营这个铸造作坊。由于住房紧张,兄长和我的住宿已成难题。不得已在库房搭起一个临时地铺。库房与铺面毗连一体,前边是门市的柜台,后面就是长长的库房。姨夫和表兄拿上被褥,领我和兄长去库房休息。表兄先进屋,只听“喀吧”一声,哈哈!电灯亮了!他们忙者给我们理铺盖,我却置之度外,专心致志地打量那盏电灯。随后转身,顺着灯光看看库房里都是什么。原来,大大小小的铁器摆满高高的货架。多数器物都能认识:大个的有明犁、犁铧、犁铧尖、耧铧、耘锄铧、铁锅,水车管子、水车链子......小点的有铁勺子、镰刀子、锅铲子、炉钩子、锄缚子、辘轳套子......更小的都装在浅盒里,有顶针(指)、锥子、打皮刀,插板刀、切底刀、割脚刀(修脚刀)。货架尽头,还摆放着纺车锭子、猪草的铲子、扦高粱、谷子的掌刀(方言读作zhao dao)......我正摸摸这个,敲敲哪个,兄长催我快去睡觉。表兄给我开了个玩笑:再看就给你挡住!让你什么也看不到!话音刚落,见姨夫拿来帆布和绳子,果然在地铺边拉起一道屏风,真的挡上了。其实,真正的目的是给我们挡风避寒。

我钻进被窝里,兄长拉灭了电灯。我并没有满足于白天的观赏所得,被窝里的我,闭目倾听城里的夜景。鞭炮声、礼花声、车马声、器乐声、喧闹声渐渐消失干净。看来与乡下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夜深人静,没有什么好景可听,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吧!

哪知火车站距我们只几百步远,白天市区渲闹,火车的轰鸣没有引起我太大注意。可夜晚就大不相同了!忽然注意到那轰轰隆隆,惊天动地的火车声。一会儿以远而近,一会儿以近及远,没完没了,无止无休。那鸣笛的怒吼声、砰砰的道轨声、闷雷滚滚的过桥声、惊心动魄的排汽声、鬼畜般的刹车声、机车打滑的咆哮声......把我的耳朵眼儿灌了又灌,塞了又塞。一会儿逼迫我听“独奏”,一会儿强迫我闻共鸣。货架上的犁铧,被震的相互碰撞,叮叮当当。这“音乐”真还有几分诗情画意,不仅没有导致我厌倦,反而触发了我的好奇。这“美妙”的乐章也有暂停的时候,一经暂停,的确安安静静鸦雀无声。但屁大工夫又卷土重来。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反正是必须听。说来也奇怪,火车的鸣笛声不尽相同,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单有复、有轻有重。看来,这里边有名堂,明天问问表兄就知道了。由于兄长经常进城做事,常在姨妈家居住,我所好奇的东西,对他来讲都是司空见惯。我还在领略城里的深夜听景,兄长已经进入梦乡。不久,我也安然入睡了。

查看全文:http://hi.baidu/lxs8422101/blog/item/20033911e5c02376cb80c4aa.html

参看后续:http://hi.baidu/lxs8422101/blog/item/d1b7791f2475246af724e41c.html

神算子写了一本 大清万年书 献给乾隆皇帝,结果让神算子后悔不已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